鸣凤镇七旬婆婆在“家和万事兴”调解室拉着儿媳的手泣不成声:“多亏法官,这个家没散……”蓬溪县人民法院用行动证明,法治的温度,在守护家庭时最动人。
遂宁建市四十年的法治长卷中,蓬溪县人民法院以其在家事审判领域的创新探索,绘就了一幅“法理情”交融、充满司法温度的动人篇章。面对剪不断、理还乱的家事纷争,蓬溪法院以“抓前端、治未病”的智慧,深耕细作,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温情治理之路。
“1+4+N”:编织源头解纷的温情网络
蓬溪县人民法院深知,家事审判的终极目标远非一纸冰冷的判决。为此,他们创新构建了“1+4+N”工作法体系,将司法力量从法庭末端前移至矛盾源头。以“女子诉讼服务队”党建品牌为引擎,凝聚全院女性党员的柔情与力量。全力推进家事审判专业化、规范化、多元化、人文化四化建设固本,让审判过程既有尺度又有温度。广泛联动妇联、民政、社区等多方力量,共同织密家事纠纷预防化解的立体网络。
这一创新机制有效推动了家事纠纷从被动“末端处置”向主动“源头预防”转变,实现了从“案结事了”到“案结事了人和”的司法价值升华。
巾帼先锋:柔肩担道的法治温度
在蓬溪县人民法院,有一支闪耀着别样光彩的队伍——女子诉讼服务队。自2016年深秋成立以来,这支由全院女性党员组成的队伍,已成为服务群众、定分止争的温暖力量。她们的身影活跃在诉讼服务窗口、田间地头的巡回审判点、乡村社区的普法课堂。
面对剑拔弩张的离婚纠纷,她们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耐心倾听、疏导,常常在法理之外唤醒亲情,使濒临破裂的家庭重归于好;在涉老涉幼案件中,她们更是倾注心力,全力保障弱势群体权益,让法律的刚性在司法的柔情中得到最温暖的诠释。
“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等沉甸甸的荣誉,正是对她们以柔肩担道义、用真情暖民心的高度认可。
“枫桥”新篇:鸣凤法庭的和合之道
鸣凤人民法庭作为基层治理的桥头堡,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深厚的“家和万事兴”理念深度融合,打造出以建强“家和万事兴”工作品牌为抓手,营造和谐氛围;深化家事审判专业化、纠纷化解规范化、司法为民多元化、法治教育常态化,筑牢解纷根基。汇聚基层调解组织、乡贤、心理工作者等多元力量,形成强大解纷合力的家事解纷之“鸣凤实践”。在这片深耕“和”文化的土壤上,大量家事矛盾被化解于萌芽、消弭于诉前,鸣凤法庭也因此成为全省法院系统人民法庭工作和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的先进标杆。
改革夯基:守护未来的司法担当
蓬溪县人民法院的改革步伐坚实有力,为家事审判注入澎湃动力。
严格落实“四类案件”监管要求,深化院庭长“阅核制”“一案一码”改革,以精细化管理倒逼审判质效提升。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对涉罪未成年人依法不公开审理、封存犯罪记录,并建立判后长效帮教机制,为迷途少年点亮回归之路。曾有涉罪少年在法官耐心帮教下重返校园,最终考上大学,其家人含泪致谢:“是法院给了孩子新生!”蓬溪县人民法院践行“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理念,精心编撰发布家事审判精品案例,让案例成为引领价值、普及法治的生动教材。
蓬溪县人民法院在家事审判领域的深耕细作,是遂宁法治建设四十年历程中一个温暖而坚定的缩影。从法庭内严谨的法槌声,到社区里温情的调解语,从守护万家灯火的“女子诉讼服务队”,到践行“枫桥经验”的乡村法庭,蓬溪县人民法院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将法治的刚性与司法的柔情熔铸于服务民生、维护和谐、守护未来的点滴实践之中。它深刻诠释了法治遂宁建设不仅在于制度的完善,更在于其传递的民生温度与人文关怀。在遂宁迈向新征程的起点,蓬溪县人民法院这抹饱含温情的法治亮色,必将为遂宁续写法治惠民、社会善治的新华章贡献更坚实的基层力量。
副队长王法官的驻村日记记载:“今天为失独老人追回养老钱,她攥着我的手睡去了。”2021年团队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颁奖词写道:她们让法槌落下时有春风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