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常乐派出所为辖区2名无户籍人员解决户口难题,切实打通便民利民“最后一公里”,让群众感受到公安服务的温度与力度。
解决户口大难题,百姓常乐亦常安
2025年2月26日,满面愁容的王先生走进常乐派出所,向民警道出困扰自己多年的难题——户口被注销导致生活举步维艰,希望能够恢复户籍。回溯过往,2006年,王先生踏上外出务工之路,此后漂泊异乡,未能及时返乡办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2021年5月14日,常乐派出所在开展户籍清理工作时,依据当时户籍管理规定,对一直未办理二代身份证的王先生户口予以注销。自此,王先生陷入长达数年的“无户口”困境,日常出行、就医、办事等均遭遇重重阻碍。
经核实,王先生本人仍健在,依据《户口居民身份证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及《全省公安户政管理工作规程(试行)》相关规定,符合恢复户口条件。常乐派出所接到求助后,迅速响应,立即启动户口恢复办理程序。为了尽快帮助王先生恢复户籍,民警立即联系王先生所在村委会,全面调查核实其身份信息及生活状况;同步对接四川省蓬溪县户籍管理部门,调取恢复户籍所需的关键资料。与此同时,王先生老家村委会主动配合,及时出具接收户口的证明材料,为户籍恢复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在多方协同配合下,经上级部门审批通过,仅耗时一周,常乐派出所便于2025年3月12日成功为王先生补录户口。这一举措,彻底终结了他长达十年的“黑户”状态,让其重新获得合法身份,得以正常融入社会生活。
近日,王先生特委托村干部将一面印有“热情服务办实事为群众排忧解难”字样的锦旗送至常乐派出所。鲜红的锦旗不仅承载着王先生的深切感激,更是对派出所高效服务、为民解忧工作作风的生动诠释。
十年“黑户”终获新生
2025年3月20日,李女士神色焦急地走进常乐派出所求助。她向民警诉说,自己多年前在外省的户口被注销,此后虽多方奔走,始终未能恢复户籍,这给她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困扰。如今,她迫切希望能够恢复在四川原籍的户口。据李女士回忆,1971年,她出生于常乐镇某村。1987年,她远嫁河北省。由于迁移证不慎丢失,她未能及时在当地办理户口迁移手续。为解决户口问题,婆家人用化名在河北为她重新申报了户口。然而,2015年1月29日,河北当地派出所发现该户口存在虚假信息,依法予以注销。此后,李女士曾前往新疆务工,但因户口已被注销,她在新疆也未能重新落户。自2018年起,李女士便踏上了补录户口的艰难之路,尽管付出诸多努力,却始终未能成功,无奈之下,她只能长期处于无户口状态。
常乐派出所民警核实发现,李女士本人仍健在,根据《户口居民身份证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和《全省公安户政管理工作规程(试行)》相关规定,应当为其恢复户口。接到求助后,常乐派出所迅速行动,立即开展相关工作。在调查过程中,针对李女士反映因迁移证丢失未能在河北落户的情况,民警通过多方查找,始终未能找到当年将其户口迁往河北的迁移档案。民警进一步核查发现,李女士当年在河北结婚时,其户口本内页加盖了户口注销章,但并未为其办理正式的户口迁移手续。为全面掌握情况,常乐派出所民警积极与新疆当地派出所联系,核实李女士在新疆期间的户口相关情况;同时,向河北省当地派出所发函,调取李女士恢复户籍所需的各类资料信息。此外,李女士老家的村委会也积极协助,及时出具了同意接收其户口的证明。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经过层层审批,历时半个月,常乐派出所终于在2025年4月初成功为李女士补录了户口。这一成果,标志着李女士长达十年的无户生涯正式结束。
近日,李女士委托村干部将一面印有“服务热情细致,办事高效快捷”字样的锦旗送到常乐派出所。锦旗虽轻,却承载着李女士满满的喜悦与感激之情,也彰显了常乐派出所为民服务的责任与担当。